文件格式:jpg
文件大小:10.68MB
项目名称:四川竹枝书院
位置:四川
设计公司:小隐建筑事务所
第二次现场探勘是在二月初春,村子四周山丘上的竹林已随处可见“翠云梢云自结丛,轻花嫩笋欲凌空”的景象。当天风和日丽,是竹林探秘的好时机。“竹影斑驳”、“竹烟波月”、“竹径通幽”这些游离的意识形态得以在现场亲身体验,竹林自然形成的廊、拱、光影、气味、声音都给大家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两次现场探勘获得的这些印象将会成为整个项目建筑意境营造的直接来源,这些形象亦将抽象成为整个项目的核心建筑意象,统领和指导后续的建筑创作工作。现场探勘之后,如何将现场获得的这些概念意象与建筑目的、竹文化、地域文化合理巧妙的融合,并抽象获得核心建筑意象,成为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项目物质层面的建筑目的:竹间乐坊、稻田书院、禅修会馆与竹文化如何结合是思考的重点。有没有一种竹的意象是可以同时融合乐坊、书院、禅修这三者关系的呢?中国古时称音乐为“丝竹”,中国传统乐器如笛、箫、笙、筝、二胡……等皆离不开竹。
而中国古典音乐与诗歌联系紧密,中国古代以入乐与否,区分歌与诗,入乐为歌,不入乐为诗。诗从歌中分化而来,为语言艺术,而歌则是一种历史久远的音乐文学。禅修广泛来讲是一种静心、修身、养性的方法,其功能与乐坊、书院有着极强的融合性。经过大量与之相关资讯的梳理、归纳、联想、论证,“竹枝”最终成为项目的核心建筑意象。竹枝——词牌名,乐府《近代曲》之一,古巴渝地区民歌演变而来,唐代诗人刘禹锡任夔(kuí)州刺史时,依调填词,据以改作新词,吟咏节物风光、民风习俗为其主要特色。唱时,以笛、鼓伴奏,同时起舞。夔州(今重庆奉节)为唐代川东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中心;戎州(今宜宾)为唐代川南地区重镇,万里长江第一城。戎州与夔州以长江相连,两地联系紧密,自古就有“巴山蜀水”之美誉,两地自古亦是众多文人墨客游历之地,李白、杜甫、白居易、刘禹锡、苏轼、黄庭坚……等等,描写两地山水人文的著名诗词不计其数。竹枝作为民歌与乐坊有着密切的关联,作为诗词亦与书院联系紧密。
竹枝既是竹的重要构成元素,更是中国传统文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竹枝具象和抽象的意象与建筑目的(乐坊、书院、禅修)以及现场探勘时“翠云梢云自结丛,轻花嫩笋欲凌空”那种极其深刻的印象三者不谋而合,“竹枝书院”之名应运而生。竹枝作为源自唐代的古诗体,多是对田园生活真实生动的记录描写,带有浓郁的地域特色,洋溢着鲜活的文化个性和浓厚的乡土气息,对于社会文化和人文地理等领域的历史研究,具有极为重要的史料价值。而如今知道竹枝这种诗体的人屈指可数,这也是团队毅然采用”竹枝”作为建筑意象的另一个重要原因。竹枝这个核心建筑意象,即竹枝书院建筑精神的意象表达,具有极强的象征意义。而建筑具体形象的表现,当由竹枝这个形象衍生的通象来承载。现场踏勘及前期调研所获取的那些零碎意象:竹节、竹丛、竹影斑驳、竹径通幽、竹烟波月、芭蕉、小青瓦屋面、爬满竹林的小山丘……此时既可由这个建筑精神有机的组合在一起,成为营造建筑意境的基石。“绕屋”即延绵起伏的建筑形态,“画阑影漾”即变化丰富的檐廊,“书几”即是对书院功能的刻画;“隔翠绡、鸟悠清、清涟动、绿雨摇”更是建筑与竹林、飞鸟、水田、细雨等自然环境完美融合的生动描绘。
四川竹枝书院外部实景图
四川竹枝书院外部实景图
四川竹枝书院外部实景图
四川竹枝书院外部实景图
四川竹枝书院外部实景图
四川竹枝书院外部实景图
四川竹枝书院外部实景图
四川竹枝书院外部实景图
四川竹枝书院外部实景图
四川竹枝书院外部实景图
四川竹枝书院外部实景图
四川竹枝书院外部实景图
四川竹枝书院外部实景图
四川竹枝书院外部实景图
四川竹枝书院外部实景图
四川竹枝书院外部实景图
四川竹枝书院内部实景图
四川竹枝书院内部实景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