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名称:台北表演艺术中心
位置:台湾 台北
设计公司:OMA
为什么过去一百年间最成功的的演出都是在专业场地之外的空间举办的?建筑是否可以超越自身的局限,寻找更多可能?近年来,世界各地出现了许多表演艺术中心,这些建筑仿佛遵循着某种神秘的协议,都或多或少包含以下象征性的空间组合:一个两千座的观众厅,一个1500座的剧场,以及一个黑箱剧场。从19设计以来,剧场设计都将传统的运作方式隐藏在醒目的外在形式下,用包厢体现社会阶层便是一例。尽管剧场必要的元素,如舞台、台口、观众席等,都已延续了3000多年,但这并不是它们停滞不前的理由。台北表演艺术中心采取了相反的策略,尝试利用剧院内在的机制形成建筑的标志性外观。台北表演艺术中心包含三个剧场,每个剧场都可以独立运作。剧场插放在中央方形体块中,后者将舞台、后台以及辅助空间简单高效地结合在了一起。这种安排让舞台能够变化、融合,满足前所未有的场景需求。设计在专业性的优势上,提供了不受限制的自由可能。
典型的表演中心都有前后两面。台北表演艺术中心在紧凑的布局下,形成了多个不同的“面孔”,单独的观演厅向外突出,漂浮在繁忙的城市空间之上。外观上看去,观演厅如一个神秘的黑暗物质,与旁边由波纹玻璃围合、明亮而充满活力的方块形成鲜明对比。方块的底部抬起,让街道延伸到建筑之中,再逐渐转入不同的剧场。传统剧场如同一个接在方块上的悬浮星球。听众通过内外表皮间的道路进入观演厅。厅内,内侧壳体与方块交接的地方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台口,可以布置出任何你能想象的场景。大剧院是对20世纪剧院空间的一次当代革新。设计没有采用标准的盒子形状,创造了一个略不对称的空间。舞台层、正厅观众席和包厢被整合在了一片折板中。多功能剧场位于大剧院层的另一侧,灵活的空间能够适应最为实验性的演出需求。
超级剧场是一个厚重的、工厂式的空间,通过将大剧场和多功能剧场组合而成。它可以容纳过去无法实现的演出,如1958年B.A. Zimmermann的歌剧《士兵》,需要100米长的舞台才能表演。现有的传统作品可以改编到纪念性的尺度上,而尚未出现的新戏剧形式也将在超级剧场上发出光彩。普通公众,无论是否购买了演出票,都可以进入台北表演艺术中心。公共流线穿过剧场的基础设施,通常被隐藏起来的生产空间则变成了一场“可见的”表演,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公共流线不仅让观众可以更好地体验剧场生产,也为剧场带来了更加广阔的人群。
台北表演艺术中心外部实景图
台北表演艺术中心外部实景图
台北表演艺术中心外部实景图
台北表演艺术中心外部实景图
台北表演艺术中心外部实景图
台北表演艺术中心外部实景图
台北表演艺术中心外部实景图
台北表演艺术中心平面图
台北表演艺术中心平面图
台北表演艺术中心平面图
台北表演艺术中心平面图
台北表演艺术中心平面图
台北表演艺术中心平面图
台北表演艺术中心平面图
台北表演艺术中心平面图
台北表演艺术中心平面图
台北表演艺术中心平面图
台北表演艺术中心平面图
台北表演艺术中心平面图
台北表演艺术中心立面图
台北表演艺术中心剖面图
台北表演艺术中心剖面图
台北表演艺术中心剖面图
台北表演艺术中心剖面图
台北表演艺术中心剖面图
台北表演艺术中心剖面图
台北表演艺术中心剖面图
台北表演艺术中心立面图
台北表演艺术中心立面图
台北表演艺术中心立面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