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设计| 当前位置:园林吧 > 规划设计 > 客运站景观规划-武广铁路新衡山站区总体规划(图)

客运站景观规划-武广铁路新衡山站区总体规划(图)

来源:衡山县规划局 曹波宁 2012-03-10 【园林吧:园林学习第一门户】 交流论坛

  3.1规划原则

  1)以人为本原则:以新衡山客运和南岳旅游为核心,完善新区商业、服务、生产、生活等综合功能体系,进行整体一盘棋规划,并进行综合考虑,突出以人为本的特征。

  2)文化特色原则:衡山作为中国着名的五岳之一,佛教文化与道教文化在此交汇,其本身就满谥中华民族几千年传统文化气息,再加上湖湘地域文化的积淀,自古以来就有“文明奥区”的美誉。衡山新客运站无疑是展现和承载地域文化特色重要的窗口。

  3)生态优先原则:城市的生态性和建筑的生态设计已成为当代城市规划师与建筑师普遍共识并优先考虑的原则范畴,本次规划将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环境,将“山、城、溪水”融为一体,从而创造出自然与人的有机融合,高质量、高品味的绿色生态城市环境,以实现城市和区域的未来可持续发展目标。

  3.2  建设目标

  1)富有个性的旅游服务基地:抓住南岳衡山稳定的客源市场,新区要建成为商业服务、旅居体验、生态景观、文化意境等均极具个性的能真正打动人的旅游服务基地。

  2)自然和谐的生态城区:营造一个与自然生态环境和谐统一的生态城区。

  3)贡献突出的经济实体:通过旅游、商贸等经济产业的带动,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繁荣县域经济,使其成为对全县经济未来发展最具活力的区域。

  4 整体规划理念与构思

  4.1图底关系理论的应用

  图底分析始于18世纪诺利地图,最初反映的是古罗马城城市演变的与众不同之处,主要强调城市外部空间完形的塑造及与内部形态的对比。之后,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罗杰。特兰西教授在《寻找失落的空间》一书中正式提出了“图底关系”这一重要理论。 “图底”理论在现代城市规划中的应用体现在“反规划”理论。城市的有条件存在是其所依赖的生态环境,根据人工建设对自然的干扰程度,可以将城市整体划分为非建设用地和建设用地两大类。非建设用地是城市发展的生态基底,是不可再生的。由于我们不能准确预见未来,勾画建设用地的终极蓝图,但是可以根据已存的生态条件,建构城市非建设用地的基本格局,建立人与自然生态环境的扰动最小化控制,由此,出现“逆向规划”思路——先“底”后“图”。其核心技术是从城市非建设用地的规划设计入手,强调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的控制。

  基于对上述理论的深刻认识,本次规划在对基地进行深入解读和理解的基础上,从新区生态山林地、水系等的全面保护和整体设计入手,并注重自然水系的修饰和山体的修复,进而形成其总体的空间框架,勾就新区美好发展蓝图的“底”。而建设用地(“图”)的安排则充分考虑与这一生态背景的有机协调,其用地发展形态、空间组合、规模大小等均以这一基础为指导,最终实现将生态保护和新区开发的和谐统一,维护和强化整体生态系统的连续性,支撑城镇的可持续发展。

  4.2“天人合一,融合自然”传统规划理念

  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上篇》),意思是天、地、人三者互相感应,融为一体,反映这一思想的古代“风水”理论,讲究“取势、纳气”,对自然界的山、川、河、海等与建筑、村落、城市关系的考察,以及对其所包含的潜在能量的利用。

  衡山车站新区所处自然地理环境东、西、北三面均有低山环绕,南面敞开,内有小溪蜿蜒曲折,在这种独特的环境特色基础上,规划设计重点考虑将山、城、溪融为一体,在形态结构上将自然的山景、水景引入城区,同时在城区内部道路结构上充分考虑对景观、空间的渗透和穿插,达到城市人工环境与自然背景有机协调。

  从以上规划设计理念与构思上可以看出,对规划区域原生态的保护将成为本次规划的一大特色,山坡、村落、小溪等成为保护的对象,依山就势、因水而生、山水相连、和谐共融;不扰动,不破坏,使自然环境与建筑和谐共生、相得益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