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万里路--王澍讲座纪实
整理:钟惠城
注:讲座纪实由志愿者凭记忆整理,如有纰漏,请海涵。
2012年2月27日晚6:30,在UCLA的 Perloff Hall里,一场学术讲座在有趣的开场白中开始了。UCLA建筑学院副院长Neil Denari微笑着说:“今天上午,Caroline Blackburn给我打了个电话。说王澍获得了今年的普利兹克奖,我太高兴了,我想是我赢了!”(“Wang Shu won this year’s Pritzker Prize, and I was so happy that I thought I won!” )报告厅里的人开怀大笑,为副院长“预见性”地邀请了王澍于今天作演讲而鼓掌。谁也没有预料到,这场早已安排好的常规学术讲座成了王澍老师获得普利兹克奖后的首次公众演讲。
Neil Denari并没有像往常那样宣读演讲者的简历,而是引用了普利兹克评委对王澍老师的评价:“看看当今的建筑行业,我们几乎无所不能。我们经常超越各种不可能。王澍和他的伙伴们拒绝了这样的轰闹与技术野心,尽管实践的时间并不长,他们积累了充实的作品,现代而有诗意。这些作品,已经成为了中国历史与建筑的一笔财产”。同时,他引用了Zaha Hadid的评价:”王澍的作品因将雕塑的力量和对当代的敏感合二为一而与众不同”。
介绍毕,王澍老师走上讲台,谈起了自己的获奖:“这真是个巨大的惊喜。我本来打算休业两年再回归的,我的儿子已经十岁了,我需要更多的时间陪伴我的家人,但如今得了这个奖,或许还得继续下去,因为周围的人也希望我继续下去。但是,我真的认为我该休息休息,我需要享受生活。建筑并不比我的生活重要,我相信如果你没有一个好的生活,你无法成为一个好的建筑师。”
随后,王澍老师开始了他的演讲。演讲的内容以中国山水画为线索,以中国的高速城市化进程为背景,阐述他的价值观、设计哲学和建筑作品。由于我们没有做笔记和录音,只能与大家分享王澍老师的只言片语:
“每一次做设计时,我不想只是设计建筑,我想设计一个世界。”
“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中国的每一座城市失去了它们的个性——一切都被改变了,社区、邻里都消失了。中国人骨子里并不喜欢搬迁,他们像植物一样有着“根”的观念。但报纸上开始宣传我们要向美国人一样生活。如今,中国人开始了迁移,不停地迁移。”
我认为,在中国人传统的观念里,景观一词从来都不等同于绿地(green space)。人们通过心灵与实践去寻找“自然之道”,营造吻合“自然之道”的城市与建筑空间。“自然之道”代表了一种高于人类社会的文化价值。
“从1990年开始,我停止了建筑设计,停止了许多年。我离开了市场,离开了体制,我想寻找属于自己的设计方式。在中国,像美国一样,他们总爱纸上谈兵,但他们并不清楚材料。”
“中国有着强大的中央体制,但另一方面,中国文化非常有趣,因为直到现在它仍保持着多元、差异的地域文化性。如果有一天,中国失去了这种多元化和差异性,那么我们将永远丢失我们的传统。”
“我不做假古董,恢复所谓原貌这样的事情,绝对不做,永远不做。”
“我要感谢我的超级妻子,我的作品也有妻子的贡献。普利兹克奖不仅属于我一个人,还属于我的妻子,我的助手和工匠们。”
讲座结束后,我们向王澍老师介绍了风景园林新青年的大致情况,并邀请他为我们留言。他欣然接受了邀请,为我们写下:“边走边读,去走万里路吧!”
这位行者的留言,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解读,但不管怎样都透露着他对年轻人实践、实验和实干的期望。我们为王澍老师获得这份世界建筑界的殊荣而感到振奋,也希望作为新青年的我们微笑着继续前行,去走万里路!
本文转自:风景园林新青年 //www.youthla.org/2012/03/wangshu-lec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