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园林的假山石亭匾额文学赏析
来源:互联网 2010-05-06 【园林吧:园林学习第一门户】 交流论坛
沧浪亭
简析:抒情写志额。亭址初在北碕。前竹后水。清康熙时巡抚宋荦移建于此。石亭古朴幽雅,旁有沧浪亭石柱楹联。
清风明月本无价;
近水远山皆有情。
译意:自然美景是大自然赏赐给人类的无价之宝,近处的水,远处的山都含有深情。
作者:江苏巡抚梁章钜集,晚清朴学大师俞樾手书。俞樾(182l一1906),字荫甫,浙江德清县人,遭光三十年庚戏科进士。著作宏富。善以隶笔作楷书,古雅拙朴。
简析:集联。欧阳修和苏舜钦都是北宋开一代诗风的文学家,两入挚情深谊,亦为高山之于流水。上联出欧阳修《沧浪亭》诗,下联出苏舜钦《过苏州》诗。上联咏沧浪亭之景,又妙合苏舜钦以四万青钱买园本事。苏轼《前赤壁赋》称“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 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此即用“清风明月”概写沧浪亭的自然景观,经济而又含蓄无穷。下联咏沧浪亭借景之美,表达作者对自然美的热爱。漫步在亭北复廊外,透过廊上疏置的漏窗南望,横贯全园的腰形假山若隐若现,仿佛一幅幅变幻的天然画本,造成近水远山的心理感觉。反之,在山阜透过复廊漏窗向北望,近在眼前的廊外碧水变得浩渺平阔,产生近山远水的视觉印象,这种错觉,给有限的空间以无限的延伸探幽之趣。“皆有情”,赋予山水以人的风姿、情感,远山近水脉脉含情,实际上写的是人对青山绿水的深情,以表达寄情大自然、投身大自然、远超红尘的逸致闲情。辛弃疾“我见青山 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林则徐“我与山灵相对笑“都是把山水人情化,与苏诗同一韵致。联语融本事、实景、诗意于_体,景美、诗美、人格美交融为一。属对工稳,虽为集联,但天造地设,浑如己出。
业界评论最新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