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风景园林学专业教育的借鉴与启示
3、大陆风景园林专业院系合作的可能性
在建设综合性大学的趋势之下,如何整合不同院校、学院、学系和学科多层面的教学科研资源,已成为中国大陆地区集约型社会下高等教育发展的思考方向[5]。风景园林跨学科、跨领域的特性,决定了风景园林学专业教育的特殊性。如何合理利用这些教学及科研资源,培养同时具备建筑规划和园林园艺以及艺术等多方面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人才,避免学科的重复设置,已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也将是对我国高校现行院系管理体制的一个挑战。只有单方面知识和技能,将会导致缺乏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毕业生也将很难适应实际工作。目前在很多人的思想意识里,认为风景园林师就是简单地种草种树,而很多建筑规划院校和艺术院校的环境艺术专业的毕业生又相对缺乏生态学和园艺学的科学知识。这里需要再次强调的是,风景园林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无论是设在建筑规划学院还是农林学院内,它都不是简单地等同于建筑规划或农学和林学的附属学科。
当前,我国建设综合性大学的趋势使得风景园林学科横跨不同的学院和学系成为可能。比如在本科教育层次上,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设有园林专业、建筑与环境学院设有景观建筑设计专业,福建农林大学园艺学院和林学院同时开设了园林专业;在研究生层面上,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设有城市规划与设计(含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硕士点、水土保持学院设有工程绿化硕士点等。2005年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的实施促使学院之间的联合成为可能。比如重庆大学的建筑城规学院和人文艺术学院、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和建筑与环境学院以及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和农业与生物工程学院联合设立了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之前,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学院和土木工程学院已经联合设立了景观工程硕士点。
这些学院之间的联合还没有达到风景园林学系同时设置在两个学院的程度。一方面是建筑、艺术或土木学院强调硬质景观形态开设的专业,另一方面是农林、园艺或生命科学学院侧重植物应用和生态效应开设的专业。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的实施开始改善了这种分离的局面,使人回想起1951年北京农业大学园艺系和清华大学营建系共同合办“造园组”——这也被认为是中国风景园林学科诞生的标志。因此,中国大陆地区50多年之后的实践在某种程度上既是对前辈学科设置的回归,也是对美国尤其是康奈尔大学风景园林学教育模式的响应。当然,在大陆目前把一个系同时设立在两个学院之下还有相当大的行政管理的难度,不过,这些院系设立共同的风景园林学研究或实践中心应该是可行的。
4、香港大学的园境学教育实践
香港虽是弹丸之地,但是却非常成功地在园境专业教育和建立园境行业专业体制方面,确立了一个成功的模式。香港园境师学会(The Hong Kong Institute of Landscape Architects,HKILA)成立于1988年4月,前身为“园境组”(Hong Kong Landscape Group),于1978年由一群来自欧美和澳洲等不同国家在香港执业的园境设计师,为在香港推广风景园林师行业的发展而成立。随着会员的增加,运作模式日渐成熟,“园境组”于1988年通过香港政府的认可,正式成立香港园林建筑师学会,其后改名为香港园境师学会。随后在园境师学会的积极争取下,政府方面很快通过了园境师注册条例(Landscape Architects Registration Ordinance,LARO),香港园境师学会从此成为政府从法律上认可的专业组织,其专业地位在香港等同于建筑师、医生、测量师等专业团体。根据园境师注册条例,成立了香港园境师注册委员会(Hong Kong Landscape Architects Registration Board,HKLARB)。园境师注册委员会本身是一个独立的组织,其委员由香港园境师学会委任。
香港大学的教学体制是以美国和英国的体制作为参照建立起来的。笔者(陈弘志先生)毕业于美国康奈尔大学,在美国执业多年,后返回香港,参与组建香港大学园境学学科,园境学硕士课程于1993年在建筑系正式开办。香港大学园境学硕士课程遵照英国的模式,将硕士学科的学制定为两年,但是在课程设置方面又参照美国三年学制的MLA-I,因此是一个比较集中的课程。其专业课程融合了现代和传统的园境学理论和设计方法,训练学生了解所在地独特的地理和人文环境,熟识香港及周边地区的城市特色及乡村自然风貌。尽管香港大学园境学课程设置在建筑系,但也借助香港大学地理系和生物多样性学系等其他院系开设了有关园艺、土壤学、生态学、环境影响评估等其他环境和生态类课程;其核心课程包括园境学历史及理论、园境学技术、生态学和设计、植物学和设计、园艺学、土壤学、计算机辅助设计(GIS、LandCADD和AutoCAD等)、园境学专业实践等,此外还包含了自然环境保育等内容。设计教学的教学方式以工作室(Studio)的方式为主,鼓励学生探索与设计项目相关的重要因素,包括社会、文化、环境和美学等方面。
作为一个专业的学科,香港大学园境专业经过了香港园境师学会的全面评估,并且在这个基础上获得了香港园境师注册委员会认可。同时,由于香港园境师学会和英国风景园林师学会(The Landscape Institute,LI)互相认可对方地区内的相关专业教育学历,所以香港大学园境学专业也就得到了英国风景园林师学会的承认。毕业生经过两年的专业实践并通过园境师专业资格考试,即可成为香港园境师学会的专业会员,在此基础上将有资格获得注册园境师(Landscape Architect)的专业资格。香港大学园境学的硕士学历也是被英联邦国家认可的,包括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此外,香港园境师学会还和澳大利亚风景园林师学会(Australian Institute of Landscape Architects,AILA),以及新西兰风景园林师学会(New Zealand Institute of Landscape Architects,NZILA)建立了资格互认的机制。
5、风景园林专业教育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当前,整个风景园林行业和教育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是多重的。首先,不断变迁的社会文化因素在影响着风景园林行业和风景园林师;其次,知识爆炸和日趋精细的专业分工以及电脑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对风景园林行业传统的运作和管理模式也造成了重要的影响;最后,风景园林专业实践处于社会经济的变迁之中,比如从同行变成竞争者、从私人执业变成雇佣关系以及社会的制约越来越多而且越来越规范。因此,作为一个专门的行业,必须要不断地完善和发展,比如开展风景园林行业执业实践及竞争力的评估、加强在职风景园林师的专业再教育以及规范风景园林师的职业道德和行业行为准则[8]。
综上所述,整个社会对风景园林专业教育有着越来越高的期待,风景园林师担负着改善生活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历史和社会责任。尤其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无论从宏观还是微观角度,风景园林师都肩负着有史以来从未有过的艰巨的使命,那就是在大自然和快速发展的人工环境里找到平衡。对于风景园林专业教育工作者来说,我们要提倡加强风景园林专业教育和实践的联系,倡导风景园林专业“跨专业、跨领域”的通才教育,强化学生 “批判性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走向“跨学科、多层次”的风景园林学教学模式。
致谢:香港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学系园境专业统筹张安女士协助整理了本文部分资料,特此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