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论文| 当前位置:园林吧 > 行业热点 >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建设的生态对策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建设的生态对策

来源:《蓝天园林》 2011-06-09 【园林吧:园林学习第一门户】 交流论坛

  3.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生态对策

  3.1结合实际情况来确定城市绿地定额指标结合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城市性质、城市化水平、城市功能,依据生态学要求和人类住、行要求与精神需求,确定不同城市的绿地定额指标:包括公共绿地指标、城市总绿地定额指标、城市绿化覆盖率指标等。建设绿地的原则是:尽量少占农田,在满足植物生长的自然条件下,充分利用不宜耕种的土地及建筑物间的破碎地形布置绿地,以增加城市绿地面积。城市不同,绿地标准有高有低,南北方城市、东西部城市会因地形、气候、绿化水平、历史等自然、经济、社会条件不同,其绿地标准各异,对于风景旅游城市和地震区城市应适当提高绿地定额指标。

  3.2城市绿地系统应采用“斑块--廊道--基质”相结合的环网式的布局景观生态学指出,环网结构的绿地生态系统具有较好的稳定性,能够使绿地景观具有相对的连续性和良好的可达性。因此,把自然景观资源作为城市大环境绿化的基质,结合实际情况,加强对森林公园、城郊农业用地、自然风景林、郊野山林、苗圃、果园等的改造和利用,环绕城区;建设与道路、河道相结合的绿色生态廊道,形成绿带,使城市内外的绿地斑块、基质有机的结合起来,成为连续的绿色景观生态休闲走廊;合理布局城市绿地斑块,从景观生态学角度看,大型绿地斑块具有多种重要的生态功能,而小的绿地斑块可以作为物种迁徙的歇脚地,有利于提高景观的异质性。所以小绿地斑块是大绿地斑块的补充,但不能取而代之,应是两者有机的结合,并通过廊道连接,使绿地斑块均匀化、立体化分布,构成"公园--小游园--居住区绿地--单位绿地"的绿地斑块层次结构。

  3.3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地貌城市绿地系统属于人工生态系统为主,人工和自然相结合的生态系统。城市的自然地形地貌是丰富景观的要素,保留场地的起伏或适当挖低补高,积水成池,堆土成山,可形成异质性的绿色空间景观。防止毁坏原有林地、湿地、水系,注意把城市中人工绿地与原有自然生态系统的林地、湿地结合,体现“天人合一”的新型自然景观。尽量保护城市自然遗留地和自然植被,建立自然景观保护的绿色核心区,同时建立绿色缓冲区,以减少外围人为活动对核心区的干扰,维护自然演进过程;重视城市内外自然山水地貌特征,发挥自然环境条件优势。对过去原始情况进行分析,明确发展趋势,并对自然条件和城市建设状况进行分析和预测,使实际状况、预测结果和所采取的措施三者结合起来。同时深入挖掘城市历史文化内涵,结合城市整体规划布局。

  3.4以城市中异质性的生境为基础进行植物造景,并体现绿色文化生境异质性是生物物种多样性的基础,只有保护好多样性的生态系统及原有的植物群落,才能达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目的。因此,植物造景不但要从功能和艺术效果上考虑色相、季相、形体、姿态、声觉等多方面的要求,还要根据不同地理纬度与海拔高度,所决定的植物地理分布,以及生境与小生境的具体情况等多方面来考虑。注重常绿树与落叶树的搭配比例,按照多种植物不同的生长发育规律及其相互作用与影响,注重速生树种与慢生树种的搭配,各种植物之间的平面距离、立体结构(乔木、灌木、草本与地被)及其轮廓线变化等。通过合理种植设计,可在局部地区将园林植物的寓意和韵律予以表达,促使植物形和神的结合,体现绿色文化。

  3.5保持城市绿色景观在空间、时间和功能上的异质性全光照环境、荫蔽环境、半日照环境等,需要选配不同的植物进行种植;城市中季节性漫水的湿地与不受水影响的旱地对植物的要求也不同,体现不同空间环境与不同绿色景观的特色。在时间尺度上,城市绿地要具有"春花、夏荫、秋彩、冬绿"的四季变化。城市各功能区的绿化规划要求各不相同,绿化风格各有其特点,如居住区绿地应注意绿地的多样化和较强的使用功能,适当配置活动服务设施,避免交通的干扰;道路绿地侧重减尘降噪;厂矿附近的绿地侧重抗污染、改善环境等。

  3.6保持城市绿地系统水平生态过程和垂直生态过程的连续性传统的城市规划是指城市建设用地规划,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事实上是被动的点缀,是后续的和次极的,从而使城市绿地系统的水平生态过程和垂直生态过程的连续性得不到保证。水平生态过程的连续性是指要把深入到城市聚集区的市区和生活区、工业区中的绿地,组成一个连贯紧凑的绿化系统,把公园和森林公园的大区绿地与城市中心相连接,通过建立绿色走廊把城市中每一处公园、街头绿地、庭园、河流、山地等都纳入景观结构之中,同时确定走廊的最佳路线、最有效的分布,最终建立一个丰富、高效、基本可以自我循环的动态景观结构体系。垂直生态过程的连续性是指同一绿地单元,不同植物之间的互相协调和联系,注重垂直方向上植物群落林缘线的分布,植物群落中的组合不单只是简单的乔木、灌木、藤本、地被配置,而应从自然界或城市原有的、较稳定的群落中去寻找生长健康、稳定的组合,从而增强垂直生态过程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因此,布置城市绿地时要结合城市规划进行合理安排,使大地景观形成一个有机的系统,维护和强化城市整体山水格局的连续性和完整性;绿地系统规划与交通组织、环境改善、景观生态稳定等综合考虑;绿地廊道、道路廊道、水系廊道相结合;单位专用绿地成为开敞绿地,使之与商业街、街道与人行道、各类广场绿地相联系,构成统一绿化街景。发展阳台绿化、垂直绿化、屋顶绿化,丰富垂直绿化景观,提高垂直生态过程的连续性。

  3.7增强生态意识并进一步完善法律制度在我国各级城市中,城市绿地还没受到足够的重视。在城市园林绿化和经济建设发生冲突时,往往以牺牲绿地为结局。有些城市中,侵占、破坏城市绿地现象屡见不鲜。这些现象与缺乏生态意识和法制还不够健全有密切相关。城市建设者和生态学家应广泛宣传生态意识,使公众明白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从根源上抑制侵占绿地现象的发生。另外,要尽快完善城市绿地系统的有关法律制度,坚决贯彻绿线规定。

  21世纪城市绿地系统的生态规划,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作为规划的根本目标,不仅要形成良好的城市环境,更重要的是形成一种良好生活方式的场所--健康、安全、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空间。城市绿地的光明之路就是科学合理地做好绿地系统的生态规划和建设管理,这将是发展园林城市的努力方向。

  作者:徐敏、姜卫、花国平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