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风景园林专业教育的探索
研究生教育应当是真正培育行业精英的阶段,包括规划设计方面和理论研究方面。在本科阶段完成了作为风景园林师应当具备的基本技能的训练后,研究生时期是将学生的专业认识和水准往广度和深度扩展的阶段。通过跨学科的课程学习逐渐建立起综合的思考分析问题的方法,通过对复杂的综合性项目的研究和规划提高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相比之下,硕士研究生可以根据兴趣侧重理论研究或者设计实践,而博士研究生则应更侧重于理论,并要有能力提出自己的观点。
(四)课程设置的科学性
基于上述认识,调整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中不同课程的比重就显得很有必要。本科阶段应大力加强与实践有关的课程,如风景园林设计、风景园林工程、风景园林植物应用等。目前国内各院校中这些课程的学时数普遍不少,但是内容与实践脱节严重。风景园林设计课程应尽量选用真实的课题,并让学生踏查现场,在获得现场感的情况下进行设计,培养职业素养。客观地说,与行业的飞速发展相比,现在的风景园林工程课程大大地滞后了。从深度上,应特别加强竖向设计、构造做法的教学和训练;从内容上,水景工程应侧重于水景原理和水景艺术,增加照明艺术的内容,而将属于其它专业的复杂的水电计算排除在外,并增加对新技术新材料的介绍,增加参观施工工地的教学环节,让学生了解实际的建造过程。在植物类课程方面,在了解植物基本特征和习性的基础上,风景园林专业应强调植物的应用,不要陷入过于微观的生物学问题,视角要从关注植物个体转向关注植物群体,如不同生境条件下如何选择不同的植物,人工群落中如何选择相互适应的植物,如何利用植物创造空间,如何把握植物季相的变化和生长速率不同带来的景观变化等等。这些方面在今天的风景园林教学中实际上是非常欠缺的。 在任何时候,历史与理论的课程,对本科生来说是仍然是不可或缺的,但是需要用更加生动的内容更加形象的方式让学生易于接受。而对于一些比较宏观的专业课,如绿地系统规划可以让学生有所了解,但不必花太多精力。因为它涉及的知识和需要的专业素养已经超出了本科生的能力,这类的课程应当作为研究生阶段侧重学习的内容。
相对于建筑学、城市规划学科来说,风景园林专业对工程技术的要求不是太高,如果本科基础打好了,在研究生阶段实际上没有太多需要继续深入的工程知识。相反的,随着学生专业积累的增加,人文的、生态环境的课程需要大大加强,如艺术理论、园林和景观的历史、生态学、城市规划理论、社会经济等等。可以这么说,风景园林专业在本科阶段是工科,硕士研究生阶段是文科和工科兼俱,到了博士研究生阶段基本可以偏向文科了。
(五)本科设计课程的关联性
连续性和一体化与建筑学等专业相比,风景园林专业的设计课程繁多,包括设计初步、风景园林设计、建筑设计、工程设计、植物配植设计等等,经常一个学期有几门设计课程同时进行,学生的学习压力不小,但课程之间脱节现象也比较严重,每门课只是针对自己的内容解决自己的问题,与其它课程的问题如何衔接基本不涉及。其实这些课程中,风景园林设计是最综合的,其它课程涉及的只是其中的某一要素,风景园林设计需要综合运用其它课程的知识和技能。完全可以通过课程时间的安排、教师之间的沟通将其它课程的设计作业纳入到风景园林设计作业中,成为各科老师共同辅导完成的一套完整的设计,让学生得到一个综合的锻炼和全面的提高。风景园林专业的各门设计课程应当作为一个整体,从一年级连续地贯穿到四年级,从设计初步开始到毕业设计,内容从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增加跨课合作,形成一个循序渐进的不间断的训练过程。
(六)增加设计院所职业实习环节
国内的建筑专业的学生学制5年,最后一年中有半年是必须在建筑设计院工作实习的,这是学生毕业成为一名建筑师的必经环节。风景园林专业学制只有4年,课程繁杂,可能腾不出半年的时间来实习。但是,如果四年中总体课程的安排再紧凑一些,删减一些与专业关系不大的课程和课时,完全可以在最后一年节省出2-3个月的时间安排学生参与实践,获得职业成长道路上宝贵的经验和体验,并明确下一步学习的目标。这对学生是非常有益的,也是风景园林专业提高教育水平的一种途径。 教育的目的在于人,教育的关键也在于人。前面谈及的都是体制与机制的问题,但教育最终是需要教育者来实施的。只有我们这些从事教育的人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准,站到行业大军的前列,才能为学生提供真正高质的教育。 我们知道,上述的这些建议并不能解决今天风景园林教育中存在的所有问题,风景园林教育的发展也需要多方面的条件,但是,在国家发展的大背景下,在风景园林行业迅速发展提高的促进下,在各高校这些年财力充实的支撑下,我们没有理由不做好教育者自己的份内工作,把社会的责任、学生的期盼和我们自己的声誉承担起来,脚踏实地地推动风景园林教育事业的前进,使之达到与时代相符的应有的水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