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论文| 当前位置:园林吧 > 行业热点 > 浅谈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过程

浅谈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过程

来源:园林养护网 2009-11-23 【园林吧:园林学习第一门户】 交流论坛

  3 隋唐园林
  到了隋唐时期,园林的发展开始两极分化:一方面自然山水园林盛极一时,如王维的辋川别墅、白居易的庐山草堂、李德裕的平泉山庄皆建于山野之地,利用美丽的天然山水营造成休憩场所。王维将住宅游馆建于风景绝胜之地,又以园林建筑或富有特色的山水、植物为主体,构成了一个个雅致独特的景观。王维不仅偕同裴迪等友人经常赏游、聚酒酬唱,而且还用他擅长的画笔对辋川加以描绘,从而使得辋川别墅更加闻名遐迩。唐以后,文人士大夫在园亭聚会、游赏赋诗成为常事,即使不通文墨的富家大户修建园林,也必然邀请文人画师捧场宣扬。由于文人、画师更多地参与园林修建和园林活动,也促使园林日益向造景和赏景方向发展。 

    另一方面,该时期文人士大夫长期为官于都市,官务之余,他们渴求有一个自由舒适的场所可供随时抚慰劳倦的身心,或需要一个隐秘的天地可以接纳文人墨客诗酒聚会,于是城市园林便迅速崛起。当时京城长安城郊的樊川、杜水之间,园林密布,号称“东都”的洛阳城内外亦遍布私园。由于城市私园的主人大多饱读诗书、文化素养较高,因此他们在景观设计和园林生活上必然多下功夫,以白居易为代表的文人士大夫,其造园的目的首先是出于自身休闲的需要,是自娱而非娱人,故不必为了声望或炫耀而大兴土木,规划布局、景观修造都遵循简淡的原则,不追求房舍亭阁的繁复和华美。白居易的《闲居自题》诗说:“波闲戏鱼鳖,风静下鸥鹭。寂无城市喧,渺有江湖意。”履道里宅园中水占了五分之一,竹占了九分之一,四望渺弥苍翠,故居于城中而有水乡之感。园中还建有琴亭、石樽、中岛亭、环池路等用于游园赏景的园林小品。此外,他命乐童登中岛亭奏乐的做法为后世园林创设戏台和曲房提供了依据,而音乐、戏曲的渗入也使得物质的园林从此具有了更多的精神内涵。

  4 宋朝园林
  由于市镇经济发展的需要,从北宋开始,延续一千余年的“坊市制”被废弃了,坊市之间封闭性的隔离墙被拆除。如此一来,喧闹的市镇生活更直接地进入了市民的住宅,于是城市人更渴望拥有一个私密安静的天地,可供经常地休息和玩乐。所以可居、可游、可玩、可赏的园林形式就逐渐在富裕阶层和文人雅士之间流行开来。北宋文人所追求的是让精神在纯朴的自然风光中有所寄托,使心灵于幽寂的竹坞丛林间获得安宁。故“居在城邑而荒芜古木,与翥豕鹿杂处……而翁独东焉。渔于泉、舫于渊,俯仰于茂木美荫之间”。所以,北宋时期的园林风格趋同于质朴,园林中的建筑物相对后世来说也少得多。如沈括的梦溪也只一庐、一轩、一阁、一斋、二亭、二堂而已。但是质朴归质朴,园中景观的设计修建还是颇费思量的。如翰林学士司马光的独乐园,在当时洛阳诸园之中最为质朴,但在筑台疏水、植竹栽花等方面颇具匠心,营造了诸如人造瀑布、见山台、浇花亭、钓鱼庵等多种具有特色的景点和建筑,故苏轼当时有诗称赏此园说:“青山在屋上,流水在屋下。中有五亩园,花竹秀而野。”北宋时期的园林多集中在京师汴京(今河南开封)和西京洛阳。值得称道的是洛阳园林围绕水景开创的建筑物,如苗帅园的水轩“板出水上”,可谓后来画舫之滥觞;水北胡氏园的河岸窑洞,窗下可观清流,门前常留涛响,别具一格;富郑公园的竹“洞”,实为暗渠。此外,富郑公园的“方流亭”“重波轩”“漪岗”,从其题名即可推知水景的美妙。所以洛阳园林的水景建设,无疑为南宋江南园林艺术的进一步发展作出了表率。

  在园林发展史上,南宋是重要的转折兴盛时期。一方面园林分布更为广泛,受帝王大建园林的影响,江南城镇修建园林蔚为风气,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的西湖周围,除帝王的离宫别馆外,贵族显宦的园圃密密麻麻,著名者不下40所。中小城镇修筑园林亦十分踊跃,以苏州为例,见于记载的各类宋代园林在70所以上,其中大多是在南宋时期创建或在北宋园林的基础上踵事增华、趋于完善的。另一方面,南宋园林更注重观景构建,园林主人已不是单纯将园林作为隐逸休憩、友朋宴集的场所,而且把它当作表现艺术才能的创作天地。如赵氏菊坡园的天开图画、俞氏园甲天下的瑰丽假山,都足以作为艺术珍品而流传。南宋吴兴园林,大多具奋山池或竖以太湖石,或堆砌假山,或疏水凿池,意欲营造一种山清水秀,清冷可人的氛围,这也说明以叠石理水著称的江南园林风范已深入人心,并逐渐取代了以花木为重心的北地园林风格。

  5 元朝园林
  到了元朝,造园依然盛行,并继续延续着南宋遗风,特别是在江南,造园活动更是常见,既使像无锡这样的小城市,也是“百里之内,第宅园池甲乙相望,譬诸木焉。”比如当时苏州的陆友,“辟小室仅可容膝,中庭植翠竹数竿,旁竖湖石,峰峦秀异。”这也说明了文人寒士的庭院式写意园林已崭露头角。由于元朝时期海外贸易的快速发展,导致东南沿海城镇经济快速崛起,造就了许多富家大户,而他们更以拥有园林为乐为荣。所以元朝的园林在东南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可以这样说,足够的金钱是元代东南地区园林得以兴盛的物质基础,而元人坦率洒脱和追求现实享乐的心态,却是元代东南地区园林得以兴盛的心理基础。元代也曾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园林,元末昆崇山大户顾瑛宅园的玉山草堂就是当时颇具名气的园林。玉山草堂创建于至正八年(1348),次年建成,先后取名小桃源、玉山佳处、玉山草堂。园中有轩有室,有斋有馆,有碧梧翠竹,有溪流清池,四时花木“常如二三月时,殆不似人间世也”。顾瑛经常于园中纳友邀朋、诗酒聚会,园中所有景点和建筑都邀请名流硕儒题榜撰记、吟诗作画,并结集出版,因此玉山草堂之盛名流传久远。此外,玉山草堂中的书画舫也是较为别致的建筑物,它傍水而建,“旁棂翼然似舰窗”,其形式已经与后世园林中的旱船、画舫十分接近。画舫是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中最富有创意和诗意的建筑物,它似屋似船,半在陆地,半淩水上,人坐卧其中能诱发许多美妙的遐想,千百年来一直受到历代人们和治园专家的重视。而玉山草堂中的书画舫则起到了开创先河的作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