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枯山水园林经典之作-龙安寺方丈庭院
龙安寺是著名的枯山水庭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定为世界文化遗产。寺院由室町时代应仁之乱东军大将细川胜元于宝德二年(公元1450年)创建的禅宗古寺,位于日本京都府京都市右京区的临济宗妙心寺派,以石庭而闻名,是日本庭园抽象美的代表。建寺时正是日本视觉艺术发生重大革新的时期。
体会过银座的繁华,表参道的风潮,随行程至京都,突然间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却又似乎有某种陌生的深意在等待我们。
从西本愿寺到二条城,一步步走近日本枯山水抽象而神秘的美。
看到龙安寺的方丈庭院,日本枯山水的视觉冲击,无以复加:宽十一米、长廿五米、白色砂地、石五组、矮墙一面、青苔几许……
当我也一样席地而坐,相比较于平常看惯了的方案图,这里的庭院的确区区方寸之地,三两置石而已,阳光斜洒下来,把木榻截然的分开,于是,可以在阳光下看耀眼的白砂,也可以躲在阴影里,让自己从画面里消失,静静欣赏。庭院的质朴与纯净,首先给人感官之上的愉悦;静谧与深邃,缓缓的让人敞开心绪。匆匆而来的人们,陡然间变的安静,连坐下来的动作都变得和缓一些。
十分钟,或者更久一些,看这些庭院中静止的元素,无花无果的苔藓,原本以为只是阴影下的苍绿,生长的迹象却因为星点的嫩绿而无法掩饰。满地满处满眼都是的浅色沙砾,一颗一颗再平常不过,轻轻拾起,其上的纹路便会淡淡的诉说它的来由,捧在手心,便能听到沙砾的故事,不知这是不是“故事”的来历——“物语”。精致的营造,悉心耙制的砂地,又赋予了它们此时此地此景的新含义,据管理的人说,这里的砂地大约每周会由禅僧耙制,不同的形式会根据环境与僧人心境的不同而变化,这也是一种超越言语的交流吧。再讲到素质的石,没有那么多瘦、漏、皱、透、丑,略显笨拙,阳光下的暖灰色,朴实的气息,平坦的地形,构成了毫无杂质的庭院。
再坐久一点,高出地面两尺的檐廊挑台上,身心放松,毫无界限的观赏,看那些颜色,也并非纯色,物色本身的深浅变化之中,可以找到彼此之间的交相和谐;看似不动的形体,也并非毫无动感,成群或成组,平衡或有运动的韵律;相传建造围墙的土曾用菜籽油加工,随着时光流逝,油渐渐渗透出来,渐渐形成了独特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