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公园规划设计总结
三、植物园规划
1、植物园的类型
植物园按其性质可分为综合性植物园、专业性植物园。
1)综合性植物园。是指其兼备多种职能,即科研、游览、科普及生产的规模较大的植物园。目前,我国这类植物园有归科学系统,以科研为主结合其他功能的,如北京植物园(南园)、南京中山植物园、庐山植物园、武汉植物园、华南植物园、贵州植物园、昆明植物园、西双版纳植物园等。有归园林系统,以观光游览为主,结合科研、科普和生产的,如北京植物园(北园)、上海植物园、青岛植物园、杭州植物园、厦门植物园、深圳仙湖植物园等。
2)专业性植物园。是指根据一定的学科、专业内容布置的植物标本园、树木园、药圃等。如,浙江农业大学植物园、武汉大学树木园、广州中山大学标本园、南京药用植物园(属中国药科大学中药学院)等。这类植物园大多数属于某大专院校、科研单位,所以又可称为附属植物园。
2、植物园规划设计要求
1)确定建园的目的、性质、任务。
2)确定植物园的用地面积、分区及各部分的用地比例。一般展览区用地面积较大可占全园面积的40%~60%,苗圃级实验室区用地占25%~35%.
3)确定展览区的位置应考虑方便的交通,使游人易于到达;用地地形富于变化,满足不同生态要求的植物生长,有利于创造丰富的景观。偏重于科研、生产性的展览区,游人量较少或不对游人开放,宜布置在稍远的地点。
4)苗圃试验区是进行科研和生产的场所,不向游人开放,应与展览区隔离,设有专用出入口,并且要与城市交通有方便的联系。
5)确定建筑的位置和面积。植物园建筑有展览性建筑、科学研究用建筑及服务性建筑三类。
展览性建筑包括展览温室、大型植物博物馆、展览棚、科普宣传廊等。展览温室、植物博物馆是植物园的主要建筑,游人比较集中,应位于重要的展览区内,靠近主要入口或次要入口,常作为全园的构图中心。科普宣传廊根据需要,分散布置在各区内。
科学研究用的建筑包括图书资料室、标本室、实验室、工作间、气象站等。苗圃的附属建筑还有繁殖温室、繁殖荫棚、车库等,布置在苗圃试验区内。
服务性建筑包括植物园办公室、招待所、接待室、茶室、小卖部、食堂、休息亭廊、花架、厕所、停车场等,这类建筑的布局同公园相近。
6)植物园道路系统的布局与公园有许多相似之处,一般可分为三级:
①主路。4~6m宽,是园中的主要交通路线,应便于交通运输,引导游人进入各主要展览区及主要建筑物,并可作为整个展览区与苗圃试验区,或几个主要展览区之间的分界线和联系纽带。
②次路。2~4m宽,是各展览区内的主要道路,一般不通大型汽车,必要时可通行小型车辆。它将各区中的小区或专类园联系起来,多数又是这些小区或专类园的界线。
③小路。1.5~2m宽,是深入到各展览小区内的游览路线,一般不通行车辆以步行为主,为方便游人近距离观赏植物及日常养护管理工作的需要而设。有时也起分界线作用。
目前,我国大型综合性植物园的道路设计入园后的主路多采用林荫道,形成绿茵夹道的气氛,其他道路多采用自然式的布置。主路对坡度有一定限制,其他两极道路都应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形成婉转曲折的游览路线。道路的铺装图案设计应与环境相协调,纵横坡度一般要求不严,但应保证平整舒适和不积水。同时要注意道路系统对植物园各区的联系、分隔、引导及园林构图中的作用。道路应成环状,避免游人走回头路。
7)植物园的排灌工程。植物园的植物既进行展览又兼科研,要求品种丰富,生长健壮,养护条件要求较高。因此,排灌系统的规划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一般利用地势的自然起伏,采用明排水或设暗沟使地面水排入园内水体中,如距水体较远或排水不顺的地段,需铺设雨水管,辅助排出。一切灌溉系统均以埋设暗管为宜,避免明沟破坏园林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