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设计| 当前位置:园林吧 > 规划设计 > 园林景观的类型

园林景观的类型

来源:园林吧 2010-08-11 【园林吧:园林学习第一门户】 交流论坛

  (2)皇家园林。属于皇帝个人和皇室所有,古籍里称之为苑、宫苑、苑囿、御苑等。

  中国古代的皇帝号称天子,奉天承运,代表上天来统治环宇。他的地位至高无上,是人间的最高统治者。严密的封建礼法和森严的等级制度构筑成一个统治权力的金字塔,皇帝居于这个金字塔的顶峰。因此,凡属于皇帝有关的起居环境,如宫殿、坛庙、乃至都城等,莫不利用其建筑形象和总体布局以显示皇家的气派和皇权的至尊。皇家园林尽管是摹拟山水风景的,也要在不悖于风景式造景原则的情况下尽量显示皇家的气派。同时,又不断地向民间私家园林吸取造园艺术的养分,从而丰富皇家园林的内容、提高宫廷造园的艺术水平。再者,皇帝能够利用其政治上的特权和经济上的富厚财力,占据大片的土地来营造园林,无论人工山水园或天然山水园,其规模之大远非私家园林可比。历史上的每个朝代几乎都有皇家园林的营造,它们不仅是庞大的艺术创作,也是一项耗资甚巨的土木工程。因此,皇家园林数量的多寡、规模的大小,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朝代国力的盛衰。

  (3)寺观园林。即佛寺和道观的附属园林,也包括寺观内外的园林化环境。我国古代,重现实、尊人伦的儒家思想占据着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无论外来的佛教或本土成长的道教,群众的信仰始终未曾出现过像西方那样的狂热、偏执的激情。在这种情况下,宗教建筑与世俗建筑不必有根本的差异。历史上多有“舍宅为寺”的记载,梵刹紫府的形象无需他求,实际就是世俗住宅的扩大和宫殿的缩小。就佛寺而言,到宋代末期已最终完成寺院建筑世俗化的过程。他们并不表现超人性的宗教狂迷,反之却通过世俗建筑与园林化的相辅相成而更多地追求人间的赏心悦目、恬适宁静。道教历来模仿佛教,道观的园林亦复如此,从历史文献上记载的以及现存的寺、观园林来看,除个别的特例之外,它们与私家园林几乎没有什么区别。

  寺观内建造独立的小园林正如宅园的模式,也很讲究内部庭院的绿化,多有以栽培名贵花木而闻名于世的。郊野的寺、观大多修建在风景优美的地带,周围向来不许伐木采薪,因而古木参天、绿树成荫,再配以小桥流水或少许亭榭的点缀又形成寺、观外围的园林化环境。正因为这类寺的观园林及其内外环境的雅致幽静,历来的文人名士都喜欢借住其中读书养性,帝王以其作为驻跸行宫的情况屡见不鲜。

  私家园林、皇家园林、寺观园林这三大类型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主体、造园活动的主流。除此之外,还有一些非主流的园林类型,如衙署园林、会馆园林、书院园林、祠堂园林以及茶楼酒肆的附属园林等,相对来说它们数量不多,内容大都类似私家园林。城市街道绿化最早见于汉代的史载,但在封建时代仅限于个别都城,而且数量微乎其微。

  我国传统的风景名胜区作为区域综合体,既有自然景观之美,又兼具人文景观之胜。它的四个构景要素——山、水、植被、建筑——与园林的四个造园要素相同。前者是经过有限度、局部地人工点缀的自然环境,一般不存在明确的界域,山、水、植被均为天然生成而未经人为调整、改造,建筑的总体布局由千百年的自发形成而非自觉的规划。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