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设计| 当前位置:园林吧 > 规划设计 > 园林小品亭、廓、花架的概念,规划设计(附图例)

园林小品亭、廓、花架的概念,规划设计(附图例)

来源:园林吧 2010-04-14 【园林吧:园林学习第一门户】 交流论坛

苏州名园六角攒尖的“绿漪亭”

  (一)亭

  亭是我国园林中最常见的一种建筑物。无论是在传统的古典园林,还是在新建的公园、风景游览区;无论是在北方的皇家苑囿,还是在南方的私家园林,人们都可看到千姿百态、绚丽多彩的亭子,它与园中其他建筑、山水、植物相结合,装点着园景。

  亭的历史悠久。《释名·释宫》中说:“亭者,亦人所停集也,传转也。人所止息而去,后人复来,转转相传,无常主也。”这说明,亭原是供旅人村野途中遮荫避雨、稍事停憩的简易建筑。“十里长亭,五里短亭”是古人送亲友最后饯别的地方。古人诗云:“西陵侠少年,送客短长亭”;“挽衣共嚼东西酒,折柳送行长短亭”。可见,历史上,亭是一种极富感情、极有诗意的建筑。

  亭用于园林也是较早的。《大业杂记》中就记载过,隋炀帝在洛阳修建的西苑有逍遥亭。到唐宋,园林中的亭已很普遍,明清时期更加发展。现在,我们在古典园林中看到的各种亭子,许多都是明清时期的遗物。

  《园冶》中说:“亭者,停也。所以停憩游行也。”可见,山巅、水际、花间、林下,凡游览路程中可停之处,皆可建亭,且常以亭为题材而成景。亭’的占地面积小,最适合于点缀园林风景,也容易与园林中各种复杂的地形、地貌相结合,与环境融为一体。在北方的大型的皇家苑囿中,亭子虽不占突出的位置,不能起到控制全园风景的作用,但在一些重要的景点却少不了它。在江南的私家园林中,亭子贝常常成为组景的主体或构图中心。在自然风景区和游览胜地,亭以它自由、灵活、多变的特点,能把大自然点缀得更加引入入胜。

  亭的体形虽小,但其造型却多种多样。从平面形状看,有圆形、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六角形、八角形、扇面形等等。其中有单体的,也有组合式的,如套方亭、双圆形亭、双六角形亭、圭形亭等。从屋顶的形式看,常见的有攒尖顶和歇山顶。从亭的立面造形看,有单檐的、重檐的和三重檐的。从亭的位置看,有山亭、半山亭、桥亭、沿水亭、半亭、廊亭和路亭等。从建亭的材料来看,中国传统的亭多是木构瓦顶,也有木构莩顶或全部用石料的。建国以来,各地用钢筋混凝土建造了不少平顶的,仿攒尖顶的,仿歇山顶形式的亭,也有塑成仿竹、仿木形式的。

  亭子的柱身部分,大多开敞、通透,置身其间有良好的视野,便于眺望、观赏。柱间下部常设半墙、坐凳或鹅颈椅,供游人坐憩。亭的上部常悬纤细精巧的挂落,用以装饰。

  我国传统的攒尖顶亭、歇山顶亭的屋檐转角处都不是一条水平线,而是微微翘起,即所谓“屋角起翘”。

  各种亭的造型和比例与地区的传统、人们的习惯,以及所处的环境有一定的关系。我国传统的亭就有南式、北式之分。南方气候温暖,屋面较轻  各部构件的用料也较纤细,亭的外形显得活泼、玲珑;北方气候寒冷,屋面较重,构件的用料也相应粗壮,亭的外形也就显得端庄、稳重。南式亭的屋角起翘较高、较陡,显得轻巧雅逸;北式亭的屋角起翘低而缓,显得舒展持重。南式亭的屋面多用小青瓦,北式亭则多用筒瓦,皇家苑囿中还常用琉璃瓦。扬州的亭,其外观介于南北之间,其结构与细部的做法则兼抒二者之长。在现在的庭园、公园、风景游览区中,常见的亭的形式有:

  三角攒尖亭,如广州烈士陵园中的三角休息亭,杭州三潭印月的三角亭。

  四角攒尖亭,如苏州拙政园中部的梧竹幽居亭,绿漪亭。

  六角攒尖亭,如苏州拙政园中部的荷风四面亭和山上的待霜亭、留园的可亭、怡园的小沧浪亭。

  八角攒尖亭,如苏州拙政园东部的天泉亭、西部的塔影亭。

  圆攒尖亭,如苏州留园的舒啸亭,拙政园的笠亭。下面参阅相关图片

苏州名园六角攒尖的“绿漪亭”

苏州名园六角攒尖的“绿漪亭”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