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城市空间价值-巴黎观察得到的启示
“城市空间本质上是一种产品”,对人类需求满足的充分度决定了空间价值能否最大化发挥。本文从“人的需求”和“空间属性”入手,提出城市空间价值体系的内涵,辅以大量法国行程中观察到的“设计使空间价值最大化”的实例,期望对国内的空间设计提供可借鉴和参考的信息。
下面我们以以巴黎优秀的城市空间为例,从空间价值角度,解析空间的设计与使用。
1、空间解析
“空间从来就不是空洞的,它总是蕴含着某种意义。”所谓空间生产不是指在空间内部的物质生产,而是指空间本身的生产,即空间自身直接和生产相关,生产是将空间作为对象的。空间是带有意图和目的地被生产出来的,“空间就是产品”。
首先,空间作为产品,其要旨是“人”。与产品生产类似,它也要求设计师恰到好处的利用其内在属性,创造或生产出满足一定人群需求的产品,从而实现其价值。对人群需求满足的充分度及对其内在属性的利用度决定了空间价值能否最大化发挥。另一方面,与产品相比,空间有其特殊性。满足同一需求的产品可以批量生产,如法炮制,但空间却不能,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因社会、经济、人文、地缘等差异,相同的空间不能也不应该被复制。
2、空间价值解析
美国城市设计师罗纳德。托马斯(Ronald Thomas)在《Cities by design》一书中,总结了美国城市设计成功的一般规律,并归纳出城市设计评价的六条准则,他认为:“城市设计的最高目标是为人们提供适宜的生活环境。因此,城市设计并非从图板开始,而是从研究人类需求开始的。”
根据马斯洛(A.H.Maslow)的“需求层次理论”,人除了生理需求外,还有安全需求,感情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这一理论本身的层级倾向表明,随着人们需求层级的提高,对空间会提出更高的要求,历史的发展也揭示这样的转变。
另一方面特定空间(如同产品),因地缘 、社会、经济、人文、历史、地理的差异而有别于其他,设计师应依据空间属性,合理地选定价值点,而不是让过多的价值点变成空间的包袱。
特定空间因属性和需求的不同,未必要实现社会、经济、生态、历史/时间、审美等所有的价值。设计师通过分析和决策,即对需求和属性聚焦归纳,合理地选定某些价值点,尽量提高人群需求的“满足度”和空间属性的“利用度”,并将其反映到空间形态上,就可能设计出高品质的空间产品。
现代城市空间的均质化与标准化倾向,压制了空间个体的属性差异和人群个体的需求差异。大而无当的行政广场,寂寂无语的河堤水坝,与烈日争奇斗艳的剪形花茎,林林总总……,千篇一律的空间一边压抑着人群的真实需求,一边被动地发挥着其仅有的一点价值。在这样一个大兴土木的地球,自然空间正在消逝,纵然它的抵抗无限深远,却无奈败下阵来。城市空间的命运,在设计师手中被反复浇铸,终究该何去何从?
基于城市空间的价值体系,在产品生产的过程中,设计师该何如挖掘空间价值?以下巴黎城市空间观察,从城市空间价值实现入手,为处理具体空间问题提供了有益启示。
3、巴黎空间观察
3.1 穿越历史的柱廊:
空间属性:该空间序列位于卢浮宫北翼。围合空间的皇宫(Palais Royal)始建于1629年,1848年法国大革命和1871年的大火,使皇宫建筑屡遭破坏。所幸,其结构仍得以留存。1876年,修复后回交政府。现供法国文化部和高等法院使用。
历史建筑和柱廊共分隔了四个空间段落。1.门庭;2.荣誉庭院(Cour d'Honneur);3.过渡空间;4.皇宫花园。19世纪及以前,该空间序列作为御用或集会使用。门庭、荣誉庭院和过渡空间均开敞空旷;皇宫花园为典型巴洛克轴线布局。
人群需求:时代变迁,在巴黎,古典威严的舞台也终要成为现代人日常生活的载体,绝不仅仅是简单的保护和封存。闲适从容的法国人,对空间有更苛刻的要求。他们需要在古色古香的氛围中慢条斯理的享受生活,在休憩、散步、嬉戏和欢愉中建立历史和现代文化的联系感。
空间产品及价值:
从南向北,空间在通透的视线中跌宕。序列内的四段空间在设计师笔下呈现出不同的产品形态。
1)隐藏城市的秘密(入口庭院)
2)空间不是黑白的(荣誉广场Cour d'Honneur)
3)金属的守护神(过渡空间)
4)巴洛克中的生活(皇家花园)
现代生活如何在巴洛克中展开,又不破坏整体的园林风格呢?法国人给了一个完美的答案。现代的空间设计更倾向于“参与式”而非传统的“观瞻式”,但在以“人观景”取胜的巴洛克园林中,谦逊的观瞻则体现了对历史的尊重。围坐在苍老斑驳的雕像下,切切私语,现代人的生活在历史的注视中静静流淌。
高大规则的剪形树列和不偏不倚的圆形喷泉,鲜明的强调出巴洛克的轴线。轴线上增设的任何一笔都可能会破坏了经典的序列。在这个空间中,现代设计师的两个处理手法另人惊叹。
一是暂时陈列在轴线草坪上的装置。透明的薄膜内充满气体,从地面升起,随风舞蹈。其透明态和形态与同在轴线上的喷泉相呼应,成为人们在观瞻古典园林时意外的精神收获。
二是在巨大的圆形喷泉旁,放置的可供使用者自行移动的座椅。现代生活需要大量的休息设施,但在巴洛克园林中,徒增一群固定的座椅,即便是再精良的设计,也势必会破坏了历史的景致。这些移动的座椅,不仅最大限度地满足了使用者多样的需求,也低调的将现代生活成功的融进了历史遗产,并激发活动的产生。
3.2水泥森林中的祈祷:
空间属性:该空间位于巴黎主轴线上,正对拉德芳斯大拱门和中心喷泉。两侧高楼林立。
人群需求:拉德芳斯匆忙的白领一族,除了工作,更需要放松、交流和休憩。他们希望工作地有家的归属感,有安静的思考的场所,有属于自己的领地。
空间产品及价值:
耸入天际的幢僮楼宇,大拱门强烈的中心感,圆形喷泉创造的舞台效果,让人们不禁联想起,高高穹顶下神父与十字架主宰的世界。设计师准确的抓住了空间的特征,设计出了这处类教堂式的室外空间。漆成墨绿色的长椅按照教堂内的布局展开,满足疲倦的上班族交流、静思、体验的需求。
坐在长椅上的人们,面对巴黎轴线尽端新时代的巨作,簇簇水花在阳光下溅起,四周耸入云端的水泥工程所带来的不再是压抑,而是似曾相识,耳边是否会想起教堂的钟声,抑或是唱诗班的旋律带着思绪飞翔……
3.3.似河非河的视听:
空间属性:该空间位于大拱门背后,巴黎主轴线的延长线上,横跨拉德芳斯外环交通,延伸并穿越西侧的花园(JARDINS DE L'ARCHE),向低密度城市地区过渡段。
人群需求:大量游客在领略过现代建筑艺术的集粹后,站在拉德芳斯边缘,需要一个回味、休憩和再感受的空间。而忙碌在拉德芳斯的上班族,也需要一个能够让他们同时触摸到城市与自然的过渡段。
空间产品及价值:在巴黎主轴线延长线的方向上,设计了一条近千米长的高架天桥,从外环交通一直过渡到西侧花园。天桥两侧面对交通流和花园的方向,连续排列了如“港湾式”的木质坐台。
匆匆驶过的车流,成了景致。借连通性天桥及交通,低成本的营造了具有河流意蕴的驻留空间。悠闲的巴黎,总摆不脱大城市的喧嚣,也厄不住现代化的脉搏,一座桥,几排坐凳,给我们了一个融入城市速度的机会,一个可以静静倾听城市旋律的看台。在向前延伸,是郁葱的树林,从钢筋水泥到茂林修竹竟可借助虚拟的“河流”过渡的如此自然,人们的身心需求也得到了最好的满足。
3.4 自然的一席之地:
空间属性:该空间位于法国国家图书馆中央。四栋L型建筑围合而成底层封闭的下沉院落。图书馆紧邻塞纳河,对岸是着名的贝西公园,景色一片郁葱。
人群需求:四栋建筑各踞一角,像展开的巨着,面向中庭而立。中庭无疑成为视觉中心,读书的人们渴望看到异样的景观。该建筑紧邻塞纳河,不乏水景;对岸开阔的贝西公园,显然也不缺乏交流场所。而城市中生活的人群对自然的渴望不亚于对知识的渴望。因此,设计师紧抓这一需求,成功地塑造了一处独特的庭院景观。
空间产品及价值:塞纳河水从旁流过,围合起的那方天空一片蔚蓝,设计师将这个焦点空间设计成了禁人进入的自然茂林,现已郁郁葱葱。在混凝土的强权下,自然还是赢得了一席之地,空间也因其生态价值的凸显而更具意义。
4、结语:“供应造就需求”
优秀的空间如同优等的商品,极大的刺激着需求。在巴黎,丰富社会生活的背后,是高品质的城市空间和空间价值的合理复合与实现。“供应造就需求”,研究表明,“一个优秀的空间能培养一个新的用户群,并促使人们养成习惯,如露天野餐,以及上下班的新路线和新的停留空间。所有这些都将在短时间内完成。”并非是人们没有需求,而是没有满足需求的产品。成功的空间价值挖掘,能够激发并引导需求。空间的寂寞不是因为“供大于求”,中国的问题在于城市空间的供应质量,未被认识的潜在需求是巨大的,设计师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