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设计| 当前位置:园林吧 > 规划设计 > 园林景观文化的地域差异

园林景观文化的地域差异

来源:园林吧 2010-08-11 【园林吧:园林学习第一门户】 交流论坛

  园林景观文化的地域性差异在各文明时间均存在,但不尽相同,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特点。

  1.神话文明时期

  这一时期主要存在四种园林景观文化的地域差异,分别为尼罗河景文化、两河文化、印度河文化和黄河文化。尼罗河文化以太阳神的崇拜为特征;两河文化以水的崇拜为特征;印度河文化以星辰崇拜为特征;黄河文化以山丘崇拜为特征。

  2.宗教文明时期

  宗教文明时期,存在着基督教域景园文化、伊斯兰教域景园文化和大乘佛教域园林景观文化的差异。基督教域文化以对于天国乐园的追求为特征;佛教和伊斯兰教域文化受“山水”这一符号化了的自然观的支配,以追求“天人合一”的自然本体论为特征。

  3.科学文明时期

  科学文明时期,形成了西方园林景观文化和东方园林景观文化的差异。在西方,随着宗教观念的动摇和科学文明的产生,人类已经“从过去所生活的一个以竖向为轴心旋转而充满着符号的世界,进入了现代的一个广阔坦荡的平面式的生活世界”

  ( Tuan,Y-F,1974)。人们的眼光掠过大地、田园、乡村和城市,“Landscape”一词开始被荷兰画家们用来表示那些美丽的风景画,作为科学术语的“景观(Land-scape)”,,首次出现在地理学的着作中。在自然科学的三维世界中,空间、色彩、光影、大气……西方风景画发展了一整套透视理论;几何图案、喷泉石雕、花草植物……西方景园在空间景观规划设计中的视觉景观分析。所有这些事实,使人们发现西方园林景观文化的基本特征是重“形”,而东方园林景观文化的基本特征是重“意”.在人文科学的三维世界里,4世纪就萌芽的中国山水画,一直采用三点透视,而不应用焦点透视理论,原因在于东方人认为“神似”胜于“形似”,现实中的景色被抽象和幻化;山水文学方面,由早期的写景状物发展到借景抒情,追求意境美;在园林创作方面,以《园冶》为理论指导下的“巧于因借”、“咫尺山村”、“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各种园林形式,均在传达“意”,而非表现“形”;其他诸如诗词歌赋,点景楹联,园林空间组织及组景无不在通过形的表现来传达和塑造某种园林景观的意境。重“形”势必强调空间和视觉,导致现代空间理论和视觉艺术理论的产生;重“意”则势必强调时间和文脉。就这一意义上说,科学文明时期的西方园林景观是空间的艺术,而东方园林景观则是时间的艺术。

  4.科学艺术文明时期

  上述这种差异在过去的三、四十年中,随着园林景观科学艺术文明时期的到来,风景规划与环境规划的兴起,以园林景观后现代主义(P.M.)出现为标志,已经开始发生变化。美国20世纪60年代初期。瑞切尔·卡森( Rachel Carson)所着《寂静的春天》(1960)艺术唤醒了美国公众对于环境质量的关心。继之,以1969年国家环境政策法(NE PA)为开端,美国政府建立制定了一系列法案以及环境保护的具体措施,而《结合自然的设计》[麦切格,兰L.(Mcharg,Ian L.1969)]则作为环境专业的指导。其后,环境规划设计的浪潮席卷了整个美国。在这一过程中,人们在面临频频出现的环境和人类情感问题时,发现客观的技术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仅仅关心于环境是不够的,还应更多的关注人类的情感。围绕着情感精神,与建筑界、艺术界的P-M.相呼应,西方园林景观界出现了以生态设计、行为研究、公众参与为特征的园林景观后现代主义风格。

  与西方的发展不同,在P-M.之前,东方园林景观界主要致力于园林景观的精神文化研究。中国自建国以来,政府对古典园林景观文化的发掘和保护及出台的相关法律法规,对现代园林景观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同时也打开国门,充分吸收西方园林景观与现代技术与理论,并走出国门,向世界推出东方园林景观文化的精粹,使东方园林景观文化在这时期进一步融合、交流,园林景观文化正向多元化、趋同化发展。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