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设计| 当前位置:园林吧 > 规划设计 > 园林景观视觉设计与透视理论

园林景观视觉设计与透视理论

来源:园林吧 2010-08-13 【园林吧:园林学习第一门户】 交流论坛

  一、视觉设计与形态心理学理论
  园林景观艺术的规划设计。主要是通过视觉传达手段来实现的。因此,在规划设计中应充分认识人的视觉特性,把握视觉设计的基本规律,使园林景观中优秀的成分展示于人的面前,不好的因素能最大限度地隐藏,正如《园冶》中所说“俗则屏之,佳则收之”。

  视觉设计通常有点线面、质感、形式、明暗、空间五个要素,在园林景园设计中通过对园林景观环境体量、空间、色彩、质感、形态和意境的设计,使人产生舒适、愉快和心理上的联想或感觉等。

  人类视觉的本能能力是有限的,但由于技术的发展,人类的视野已越来越广阔了,正向着宏观和微观两个方向无限地扩大,使人类原有的视觉本能(即明暗视觉、色彩视觉、形态视觉)更加优越。如,人的视觉在通常条件下的分辨能力大约为l/lOmm;用简单的放大镜可以分辨l/500mm的物体;到19世纪末,由于发明了光学显微镜,人类的视觉能力提高到l/5000mm;到20世纪中叶,人类用电子显微镜已可以看清l/500000mm的物体了。

  人类可以分辨很细小的物体,但有时由于受到视觉中某些要素的干扰,眼睛会产生某些错觉。如,在特定背景条件下图形的非常规变化、心里惯性的影响等,会使人对形态的把握产生偏差,即所谓错视图,将消极形态角度的错视图,经过积极的形态修正,可以成为合于情理的自然景观.所以运用视知觉的这种特性及心理法则,可以在景观设计中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这就是形态心理学研究的内容之一。形态心理学原理开始于20世纪初,逐步完善并在设计中被广泛应用。

  二、视觉透视现象(视觉中的12种透视现象)
  (1)肌理特征透视法(Texture Perspective)。物体的表面肌理、质感,近看清晰度好,远看则减弱并浑然一体。如带有斑点的建筑外饰面,在近看时,斑点花纹明确,远看则成为一片灰色(见图4-6、图4-7)。

  (2)尺寸透视法(Size Perspective)。物体尺度近大远小,同样高度的人远、近高度不同。

  (3) -点透视法(Linear Perspective)。相平行的线到远处将交于一个灭点。

  (4)双目视差透视法(Binocular Perspective)。由于双目之间有视差,可以准确地确定某个物体的位置既与其他物体之间的相对关系。

  (5)动态透视法(Motion Perspective)。当人走进固定物体时,本来不动的物体好像加速了;当物体和人的视点以同样速度移动时,由于同步的原因及距离的变化,人感觉物体运动得慢。

  (6)大气层透视法(Aerial Perspective)。空气中有雾气、湿度大的地区和干燥地区不同,雾气的厚薄密度感也不同,在颜色上亦有变化。

  (7)景深透视法(Perspective of Blur)。视线焦点上的物体比较清晰,周围变得模糊,在纵向上,愈靠近焦点附近的物体越清晰,在照片中可以看出这一现象。

  (8)上下位置透视法(Relative urward loeation in the visnal field)。看近处的景物用俯视,看远处的景物用仰视,视平线消失在地平线上。

  (9)叠像透视法(Shiff in the amount of double imagery)。当视线消失在远处时,处于中间过程的物体出现双图像,这些物体离我们越近,双图就越明显。

  (10)运动速度的变化(Shiff in the hate of motion)。物体靠近运动的观察者,显得运动速度很快,甚至近处的物体要比远处的快,如人乘火车看两侧的树林与远处的房屋就属这种变化现象。

  (11)外轮廓线的完整或连续(Completeness or continuity of out line)。介于中间的物体能够打破远处物体的轮廓线,或者叫做部分重叠(重复)。

  (12)光影变化关系(产生的透视感)(Transitions betweeh light and shade)。运用光影的变化亦可产生透视感,基于人类视觉的习惯性,远近不同物体在同一光源下的透视效果不同,产生相应的光影关系亦不同。

  在园林景园规划与设计中,可根据不同空间及场所气氛的要求,运用不同的透视原理及手法,可以产生设计所需要的效果。

更多